千里延安行--社科学院教师暑期“延安行”社会实践考察纪实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9/10 14:52:00
为了加强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加深对国情的认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遵照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整体安排,社科学院2014暑期社会实践“延安行”考察队一行11人,在刘立云副院长的带领下,于2014年7月14日至20日对革命圣地延安进行了社会实践考察。这是一次“朝圣”之旅、学习之旅、更是一次收获之旅!
第一站,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陕西省富平县,拜谒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的陵园。习仲勋同志是我国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他与刘志丹、谢子长一道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立下了汗马功劳。毛泽东同志曾亲笔题词赞誉道“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以后毛泽东又多次称赞习仲勋同志“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领袖”、“比诸葛亮还厉害”!习仲勋同志曾任国务院办公厅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十年“文革”因小说《刘志丹》而身陷囹圄,但他始终对革命、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粉碎“四人帮”以后,习仲勋同志又临危受命主政广东,为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积累了经验、杀开了一条血路。大家认真听取导游的讲解,仔细观看了习仲勋革命事迹及图片展览,在刘立云院长的率领下怀着崇敬的心情绕陵一周,并向习仲勋同志坐像行三鞠躬礼!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杨家岭和枣园。杨家岭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居住最长的地方,是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著名的“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和“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均在此举行,这里还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著名的“延安精神”就诞生于此。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都在此居住。毛泽东在这里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写下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光辉理论著作,为把我们党改造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主席窑洞前的一个小石桌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当年就是在这里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这一英明论断迄今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与主席住的窑洞不远处,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邓大姐居住的窑洞,有一张总理身穿黑色皮夹克与邓大姐的合影,导游讲解道:“这是总理的‘三用大衣’,平时呢总理把它当衣服穿,冬天当棉被盖,下雨了就当雨衣穿!”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与其它党派的根本区别,仔细想想,这不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所在?是对“延安精神”的最好诠释!
第三站,我们便来到了心驰神往的延安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延安这个中国革命的圣地,曾经的中国革命的中心,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诗人贺敬之的《回延安》可谓家喻户晓。看到近在咫尺的巍巍宝塔山,我们再也难掩激动的的心情!听导游动情地讲述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年在延安怎样同延安军民一道,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共渡难关,往事历历在目,令人心潮澎湃、眼眶湿润。当年日寇曾出动数十架飞机,对延安狂轰滥炸、造成我军民人员重大伤亡。但令人称奇的是,巍巍宝塔山竟完好无损,我们再一次为巍巍宝塔山的神奇而感动和自豪!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灯塔、是旗帜,当年有多少仁人志士、热血青年把您向往!毛主席和党中央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十三个春秋,在这里曾经召开过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六届六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曾经开展过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在这里我党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爱国统一战线的主张;在这里指导全党全国人民的毛泽东思想逐步成熟并形成了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最终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看不够、听不够、记不够、拍不够,我们总想把在延安的点点滴滴全都记在脑海里、融在血液里!考察队的全体教师感受到了革命传统的洗礼,注入了红色的基因。我们自知身上肩负的历史的的重任,将把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站好三尺讲台,培育教育好青年学子,让革命传统、历史精神薪火相传。
考察期间,社科学院的教师还与西安音乐学院基础部的领导与教师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交流,就实施教育部的“05方案”,在思政课的设置、师资配备、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座谈、考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也进行了交流和展示,气氛热烈,效果显著。
延安之行,真正让参与的教师感悟了抗战历史,领悟和践行了延安精神,交流和学习了同类院校在思政课方面的先进经验。不虚此行,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