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梅玲教授及学生假日活动记事二则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1/10/8 11:15:00
2011年5月1日,朱梅玲教授带着五名学生与成都市话剧院表演艺术家高鹏老师在百花潭公园的百花苑茶庄相约——艺术讲座。朱梅玲 “以文会友”,将其论文“论生活空间和舞台表演的关联性”向老友高鹏请教。学生们逐一咏诵了唐诗宋词数首(《观沧海》曹操、《黄鹤楼》崔颢、《卜算子•••••••••咏梅》陆游等),高鹏老师从诗人的历史时代和背景;诗人的情怀;诗词的背景;诗词所要表达的意境方面给予热忱而细致的讲解,他精彩的示范朗诵和讲解让大家耳目一新,从中得到很多启示,比如:诗词的节律、节奏、强弱、语气及人物形象……据朱老师记忆,成都市话剧院演出的《甲午风云》是其最成功之作(随后又上演的《啊!沙漠美人》),高鹏老师男一号的角色塑造演技突显,让观众触目深忆。高老师概述了话剧《甲午风云》中塑造邓世昌一角的情况,他说:在排练话剧时,有约请上海的陈导演,有当时在川音任教的韩德章专家对演员的发声训练,以及成都体院的武术家王树田指导我的舞剑动作,更有成都市京剧团武生演员筱樊春楼对演员们的指导,使整个《甲午风云》话剧以及演出人员的提高。大家共同努力去塑造在舞台上真实的,能够立得起的角色形象,所以演出是成功的。此时同学们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朱老师多年怀揣这一谜团,更从中领悟到:艺术家必须具有辽阔的胸怀和深厚的文学底蕴及表演基础、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够潜心学习和分析研究自己的创作,诚如高老师所说:演员应是“杂家”。
朱梅玲盛赞他的角色“邓世昌”出色的创作形象,特别是他嗓音造型(发声和气息的运用)的“质”的飞跃。如今,使朱老师多年的好奇心终于得到了解密。年已八旬的高鹏老师精神焕发的为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倾注他的关怀,我们感到十分的幸运,并且,由衷的感谢他!
2011年9月4日,朱梅玲与同学们来到位于成都市抚琴东路的永陵博物馆。博物馆考古学者秦方喻亲自带领参观并悉心的从王建墓的历史背景、石棺结构等方面对同学们进行讲解。参观中,不断的听他说着这样的词语:“大家向朝这儿看;蹲下来看;朝上看;想想看,为什么?……转过来看后面;你们说说看;仔细观察这里……”,他不断提问。
在引导下,同学们也提出一些疑问,例如:石棺廓的建筑结构的不可思议,大力士的半身雕像是如何凿成?以及石棺廓坐北朝南的朝向如何体现古代风水和人文习俗,陵墓后室的石像真的是王建吗?……其实,这些问题在秦老师的专著《神奇的永陵》和《王建墓之谜》已阐明与论证。同学们随着秦老师的引导不断走动,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判断力,得到了秦、朱老师的赞赏。
通过细观陵墓中24乐伎以及石棺廓的雕刻,我们了解了唐代璀璨的历史和音乐文化,认识到充满智慧的祖先们创造辉煌的音乐、舞蹈文化以及建筑是多么珍贵!
临走时,我们拍摄下了对这一古建筑的留恋和敬意,同时,对秦老师的感谢!朱老师要求两位同学在永陵墓前留下乐伎舞姿(右图)。
此次参观永陵博物馆学生们获益颇多,朱老师也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些期待:
1、艺术工作者必须向生活学习,观察分析所见所闻的艺术——要持有来源于生活的真理的信念进入艺术殿堂的理念。
2、历朝历代,中原与外族(如:波斯等)的文化交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思潮存在于古今历史生活现实中,对此,要有深刻地认识和敢于继承创新。
3、开拓视野,丰富自身艺术修养“特别是社会百姓(大众)的需求,立足于职场及学习准备阶段。要多阅读,用知识充实自己:增强语言、肢体的表达能力。
4、摒弃自卑(不自信)、害羞(不勇敢去做——练习)、不勇敢。不自信的另一个方面是过分害怕“丢脸”,如果知道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目标,就应当爱艺术而抛弃不必要的顾虑,要放弃“自我意识”,投身于集体之中,坚信“学而知之”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秦老师向学生们讲述了考古学中应该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理念和勇气,让同学们感想颇深,同时在学习中要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思维方式)。
此次参观秦老师心情愉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反应略感意外,给予学生极大的鼓励和赞赏,并相约明年春天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