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卓老师成功举办《艺术指导视觉下的中国歌剧》学术讲座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10/28 13:48:00
2019年10月27日下午14点—17点,在学院聂耳音乐厅任卓老师成功举办《艺术指导视觉下的中国歌剧》学术讲座。
任卓老师简介如下:中共党员,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青年教师,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中国声乐教研室艺术指导。曾参与《歌剧表演》《声乐理论与表演》等课程的教学,排演多部原创歌剧。2011年至2016年担任新加坡国际华人艺术节评委,2016年担任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特聘艺术指导,2017年担任维也纳国际音乐节钢琴组艺术顾问,2018年担任中欧国际文化艺术节特聘艺术顾问。多次在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文华奖中担任钢琴艺术指导,指导的多名学生获金钟奖、文华奖的金奖、银奖。
主要获奖情况:
曾荣获由文化部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声乐比赛“最佳伴奏奖”;在中国音乐学院“我爱我师”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我心目中最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多次被院系评为年度优秀教师;曾获山东省金钟奖“最佳伴奏奖”。
主要艺术经历:
2014年担任由尤泓斐、张英席主演歌剧《再别康桥》艺术指导;
2015年担任“王宏伟歌唱艺术欣赏会”艺术指导;
2016年担任歌剧《再别康桥》艺术指导,本剧由陈蔚导演执导并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担任“华韵金生——中韩传统音乐声乐专场音乐会”艺术指导;担任“我用美好唤醒你”公益活动艺术指导;担任戴玉强教授、吴碧霞教授国家大剧院大师课艺术指导。
2017年担任著名笛子艺术家丁晓逵北京音乐厅音乐会艺术指导;担任郭兰英先生、邹文琴教授、吴碧霞教授、蒋大为教授讲座艺术指导。担任中国声乐“高精尖”计划之“和雷佳一起唱”暨院校交流音乐会艺术指导,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郭淑珍教授从教七十周年音乐会刘和刚艺术指导、第十一届金钟奖闭幕式艺术指导。同年参与举办“相伴相随艺术指导专场音乐会”,在刘畅声乐艺术中心精品高端讲座中主讲中国声乐作品。
2018年在姜嘉锵国家大剧院大师课中担任吴碧霞教授、戴玉强教授艺术指导。担任马秋华教授师生音乐会艺术指导,担任北京音乐会“金钟之星 四季哥声”男高音经典音乐会艺术指导。
参与排演歌剧《红河谷》、《再别康桥》、《小二黑结婚》、《大汉苏武》、《日出》、《伤逝》、《原野》、《锦绣过云楼》等。
主要音乐创作:
与歌唱家吕薇合作作品《爱到那一天》,此作品在“华语音乐排行榜”排名第三;
与歌手赵彬砚合作的《初见》《寻梦缘》《爱情天梯》《海恋》《丝路梦寻》等作品在央视播出;
与歌手邓粤合作的作品《寻梦缘》在央视播出;
2018年为原创团史音乐剧《燧石》作曲;为中国吟唱剧《陆游和唐婉》作曲;为歌剧《再别康桥》教材编配声乐伴奏部分。
任卓老师学术讲学中分享:中国歌剧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钢琴艺术指导对中国歌剧角色的演绎集中于单纯的民族化方面。这一时期的中国歌剧,从一开始就走上民族化的正确轨道,这一时期的钢琴艺术与中国歌剧的民族化同步,也走出一条成功的民族化之路,钢琴演奏在技巧方面全面合理安排,在音色、装饰音、踏板诸方面加以重视,尤其在音色上,以对民族乐器(如竹笛、琵琶、古琴、古筝等)的模仿强化民族特色,装饰音也根据民歌的演唱特点与民族乐器的演奏特点而确定,凸显民族音乐文化虚实结合、疾徐有致、亮暗相宜、刚柔相济的特点,有力助推了中国歌剧角色民族化的演绎与整个中国歌剧民族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第二时期:钢琴艺术指导对歌剧角色的演绎进入深入的戏曲化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歌剧的音乐创作与演唱艺术已经深入到戏曲化的层次,并以此作为民族化的支撑与亮点。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艺术同样与中国歌剧的戏曲化相同步。在钢琴艺术指导的引领、带动下,这一时期的中国歌剧角色的扮演者,在演唱艺术上也在戏曲化方面获得了极大成功,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与称赞。例如第三代江姐的扮演者陈海燕,就是京剧表演科班出身,她演出的版本一直沿用至今。
三、第三时期:钢琴艺术指导对歌剧角色的演绎进入了全新的多元化时期。从20世纪末至今,全球已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在原有民族化、戏曲化的基础上,广泛融入了许多流行音乐、音乐剧等新潮时尚艺术元素,都在钢琴艺术指导的带动下创造出多元化的中国歌剧角色的新形象,表现出剧中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讲座中因任卓老师严谨治学、讲解条理清晰、生动有序,例举一些作品和事例,使道理深入浅出,渗透人心。师生们被深深的吸引,讲座活动告一段落,师生们将不停止学习探索的脚步,不断地充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