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壁上的文化瑰宝 艺术学理论系师生参观川大博物馆敦煌展记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4/27 9:55:00
敦煌壁画作为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其内容丰富多彩,与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是我国四大古窟之一,也是弥足珍贵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提高学生对敦煌壁画的深刻了解,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由我校艺术学理论系硕士生导师康•格桑梅朵副教授带领2015级本科生于2017年3月27日下午前往四川大学博物馆参观学习。此次活动主要参观敦煌壁画的优秀作品以及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进入展厅,在模拟的黑暗洞窟里,同学只能跟着讲解员手电筒光点移动。观看照亮的精美的壁画,听着她快速又详细的讲解,同学们似懂非懂,发出一阵阵惊叹。同学们参观一个又一个只有数字号码的展品,仿佛穿越了历史:从现代回到隋唐、从西夏到明清。壁画和佛像记录了一个个朝代的风貌,仿佛见证了民族的荣辱……
其中反响最大便是第45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虽无明确的造窟功德记和文献记载,但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和艺术风格看,其营建时间应在盛唐时期。此窟平面方形,覆斗藻井顶,团花井心,四披画千佛。窟正壁(西壁)开一平顶敝口龛,龛内塑佛、弟子、菩萨、天王七身像。南壁画观音经变。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前壁(东壁)门两侧壁分画观音、地藏菩萨像等。
正壁敞口龛内的塑像是此窟的重点,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鼻子,饱满秀巧的嘴唇,丰腴的下颌,宽厚的胸堂,从慈眉欢韵的神情、丰厚肥硕的躯体、庄重大度的仪态上,鲜明地体现了佛陀大慈大悲的性格特征。
两旁的菩萨像,更是唐代彩塑菩萨的上乘之作。婷婷婀娜的姿态,丰盈健美,冰清玉洁的肌肤,莹润细腻,团花密绣的锦裙,轻柔稀疏的衣纹,犹如音乐的旋律一般。菩萨面相丰满圆润,云髻高耸,长眉入鬓,双目徽启,眉目间似笑而非笑,有慈眼视物,无可畏之色,神情恬静慈祥。作者为使菩萨妩媚动人,更借助主要构成人体动态的头、胸、臀三部分在空间的扭倾关系,遂成“一波三折”节奏鲜明的波浪形动态。并赋予菩萨一种娇滴滴的大家闺秀的风度,塑造了理想中慈悲为怀、垂怜众生的菩萨形象。最外侧的两身天王,身躯魁伟,气势威武,头束高髻,身着铠甲,是唐代武士的典型样式。
天王双眉紧锁,两眼怒视前方,叉腰握拳,重心落入两脚之间,以轻捷稳健的半弓步横跨在地神身上。头部侧转,俯视下方,胸部随 着即将出击的拳头相应地向内倾,使体态形成内弛外张之势,显现出一种向外暴发的力量和激昂奔放的动感。
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是根据《观无量寿经》绘制的。其中作为主体部分的“西方极乐世界”, 与阿弥陀经变的描绘并无二致,竭力刻画西方净土的繁荣景象。画面上七宝池中现出一片宫殿楼阁,曲栏平台,气势磅礴,辉煌壮丽。无量寿佛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观音、势至菩萨分列左右,圣众围绕,庄严肃穆。平台上乐队分列,演奏法乐;舞伎挥臂击鼓,踏脚而舞,巾带旋转,节奏激扬,迦陵频迦(美音鸟)亦拨弹琵琶,载歌载舞。圣众们沉浸在蕴含哲理的法音、法乐的美感享受之中。净土图的两侧绘有未生怨故事和十六观。
右侧的未生怨故事是《观经》的主旨,叙述频婆娑罗王当初求子心切,结下了未生怨。阿阇世太子长成后,将父王频婆娑罗囚禁深宫,断其粮水。王后韦提希身藏蜜面,璎珞盛果浆,探望国王,为其延续性命。阿阇世王发现后,盛怒之下几欲杀母,幸被二大臣功阻。阿阇世因此同时囚禁父母。被幽闭的频婆娑罗王夫妇,由是一心向佛。壁画中情节自下而上,表现了未生怨故事。左侧的十六观画面表现了韦提希夫人因未生怨缘由,决心皈依佛法,采用十六种观想的方法,往生西方净土。
通过一下午的参观学习,让我们感悟到:佛教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发人的力量。尤其是对于古代人,就靠着这种心理依托,引领着他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影响着他们善言善行。此次活动为我系同学今后学习民间艺术打下良好基础并为今后我系同学的艺术实践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