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媒介变革 察艺术变迁 ——我院师生参加中国艺术学理论学术研讨会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11/3 10:42:00
恰逢艺术学升门类十年之际,为推动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探讨媒介变革对艺术的深刻影响,促进艺术基础理论的现代建构,由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承办的“媒介视域下的艺术变迁”学术研讨会暨2020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年会于10月23日至26日在北京召开。我院师生携论文受邀,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学术盛宴。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媒介视域下的艺术变迁”,共有四个分议题:一、媒介变革与艺术历史的演进;二、媒介变革对艺术观念的影响;三、媒介变革与艺术创作和批评;四、媒介变革与艺术传播和消费。大会在聚焦自媒体、全媒体、融媒体等现象的同时,还关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沉浸体验设备等新技术,全面深入地分析了跨媒介艺术史的建构、艺术观念的转变、艺术创作、受众和艺术批评的动态关系、艺术传播和艺术消费的转型升级等议题。
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三百多位专家、学者投稿参会。众多艺术学理论领域的重量级专家也参加了研讨会。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教授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说,在当前时代语境下,重新审视媒介变革与艺术的关系,是对当下社会发展和艺术境况的精准回应与判断。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四川音乐学院客座教授彭吉象先生作了精彩的致辞,他总结了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建设的丰硕成果,提出要将艺术视为一个整体,从宏观系统的角度进行整体归纳性综合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做主旨发言,提出“艺术学上升为学科门类,是从文化自信走向艺术自信,是中国高等教育史、艺术发展史的重要一步。从媒介视域来研究新时代艺术发生的变化对中国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带来的影响,是艺术学理论义不容辞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王一川谈到,当前处于艺术偏网时代,艺术传播出现了网络型艺术,倚网型艺术,疏网型艺术等三种艺术形态,艺术定义的路径趋于复杂多样。偏网时代艺术传播走向,艺术媒介变迁总会给予艺术活动以重要影响,因此对艺术概念乃至整个艺术理论和批评的认识也要随之做相应的变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廷信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国务院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夏燕靖教授,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教授、四川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田川流等专家先后做了主题发言。
我院赵崇华教授应邀主持了分议题“媒介变革对艺术观念的影响”并进行了专题学术发言,题为《反思与革新:新媒介视域下格林伯格平面性理论再认识》。赵崇华教授从现代主义艺术史观的逻辑性、媒介的纯粹性与价值的追问、新的审美理念的确立等几方面,对格林伯格“平面性理论”及媒介形式主义批评进行再认识,以叩问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史价值。赵教授认为格林伯格的平面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读现代主义艺术的通道,其现代主义绘画理论最可贵的本质在于“批评”精神。他的“批评”不是为了颠覆,而是为了“以艺术唤醒艺术”,使这门艺术在自身的领域内能够拥有更坚固的地位。在批评中,他发现了“媒介”,而媒介的介入使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改变了艺术创造的路径、呈现方式、艺术语汇,使我们对艺术的感受和探索也有了无限的可能,一个研究和关注新媒介与艺术形态之间演变关系的学术视野出现在艺术史研究中。
会议中,我院师生与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师生们感受到了学界名家的严谨治学态度、良好的学术素养和精准的点评分析。通过观摩学习,拓展了学术视野,也为我院在12月即将承办的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研讨会做前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