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彭吉象教授到我系开展多层次、开放性教学活动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11/3 10:46:00
10月31日、11月1日,一次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在我校本部教学楼501教室进行。我校特聘杰出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导彭吉象教授、我系赵崇华教授与十几位2013级、2014级研究生,以及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硕士王丽娜老师一起,进行了一次有针对性的、开放式讨论课。
讨论课由宣传部部长、我系副主任赵崇华教授策划并主持。分两个环节:经典文献选读和论文选题评议讨论。
渊源浩博的中华文化有着悠久漫长的历史,彭教授以李泽厚《美的历程》为切入点,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美的历程——中国艺术史的巡旅。他重点讲释了以河南殷墟为代表的黄河文明和以楚国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明各自具有的文化特色和美学特色;以《宋元山水意境》和《赋比兴原则》两个章节为范例,告诉同学们如何读书、如何读“薄”书(把厚书读“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彭教授在讲课中特别强调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指出这是做学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他边讲授、边提问、边解答。讨论课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进行。
赵教授以商周时期青铜饕餮的美学意义为切入点,就青铜器的纹饰演变所蕴含的中国艺术从原始走理性的逻辑进程,与彭教授、王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商榷与讨论。
南艺王丽娜老师以自己的硕士论文(获南艺优秀硕士论文)为基点,就论文如何选题和商周艺术中的“秩序化”观念及表现形式的知识点,与川音的研究生们进行了交流。
讨论课的重要环节,是听取和讨论2013级同学的学位论文选题情况,以及2014级同学的研究生科研项目选题及前期准备的陈述。彭老师、赵老师逐一地、认真听取了每一位同学的论文选题和研究设想,帮助大家分析所选定的题目是否可行、有多大的可操作空间,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彭教授、赵教授一再向同学们强调研究生阶段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提出艺术学理论系研究生的大、小论文(大论文:学位论文;小论文:一般性的论文)必须要有文化学、美学甚至哲学的高度,必须与门类艺术学的论文区别开来,既要接地气(联系生活实际),又要将其上升到文化学、美学的高度。
本次讨论课得到肯定的论文选题各有千秋,如“王光祈研究”方向的;“殷商文化与三星堆文化比较研究”方向的;“宗白华艺术史观方向”的,等,各具优势和特色。
本次讨论课所呈现的开放式、多层次讨论:不同年级之间学生的交流讨论;本校与外校研究生的交流与讨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老师之间的讨论,等等,在我系是第一次。老师们欢迎同学们在讲授过程中随时提问;老师们之间也就一些学术上尚存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解决了研究生们平时读书、写论文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也为即将到来的我系第一届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提供了一次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