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2集团新网站(中国)有限公司


音乐学系
  
音乐学系
     News

四川音乐学院“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综述(七):《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视角下的启蒙运动》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11/7 17:03:00   


2020年11月5日10:00,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周——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第七场讲座在成都城市音乐厅继续进行,本场讲座由中国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吴翊丞主讲,题目为《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视角下的启蒙运动》,由四川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王娜娜博士担任主持。 在本次讲座中,吴翊丞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分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三乐章的回旋曲式。主要通过把贝多芬的作品与海顿的《弦乐四重奏“玩笑”》第四乐章的曲式进行比较,从创作角度上,讨论了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如何利用音乐去诠释和批判当下的启蒙运动。 讲座伊始,吴翊丞老师回顾了巴洛克小提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以厘清协奏曲与回旋曲曲式结构的区别。以维瓦尔第《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A minor,op.3,no.6,Mvt.1)中的11个段落为例,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协奏曲的曲式结构。接着,他指出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去讨论这11个段落。第一方面从器乐划分来看,协奏曲包含着齐奏段落和独奏段落交替性的穿插。第二个方面从旋律来看,协奏曲强调的是独奏乐器的技巧,即小提琴在协奏曲中发挥的重复主题、发展主题、练习曲风格片段的功能性。第三个方面从调性来看,在开始、结束部分的齐奏段落总是以主调结束。乐曲中部的齐奏也总是在重复主题,但当独奏乐器的旋律开始对主题进行发展、或体现技巧性的练习曲风格时,调性通过模进、倒影等方法变得不稳定。从小提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出巴洛克协奏曲所存在的问题,即调性宛如迷宫一般缺失方向感。 但是,如吴翊丞老师所说,对古典时期的作曲家而言,巴洛克协奏曲的调性问题需要被修改和解决。并由此引出许多疑问:该曲式结构已经流行了大半个巴洛克时期,为什么直到启蒙运动时期,作曲家才要对这种结构进行改革?又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首先,对于这一问题,吴翊丞老师通过对“启蒙主义”的英语原文“Enlightenment”进行拆分解读(En-lighten-ment)。强调启蒙主义最终的目标是通过“lighten(亮光)”实现人人平等、世界大同。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在这一基础上,吴翊丞老师认为之所以巴洛克协奏曲在结构上出现调性方向不明确的问题,其原因是当时的作曲家们并没有达成共识去明确调性的规则。然而,到了古典主义时期,受到启蒙主义“大同世界”思想的影响,作曲家们对上述未能被妥善解决的问题发起挑战。 由此,在吴翊丞老师看来,古典时期的作曲家们从回旋曲式入手,找到了解决巴洛克协奏曲问题的一个方法。后来,在古典时期的回旋曲中,所有主题再现段落(refrain)全部落在主调上。因此,只要音乐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平等、和平”地回归主调,音乐的方向感就能变的清楚,调性上所出现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也就达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大同世界”。进而,吴翊丞老师问道:“大同世界这个完美的理想实现了吗?是否所有人都认同大同世界的理想呢?” 接着,吴翊丞老师回答道,在古典主义时期,不同的音乐家对大同世界所谓的“平等、和平”理想也存 在不同的诠释,并通过作品表达了对启蒙运动思想的看法。如海顿的《弦乐四重奏“玩笑“》(Op.33,No.2,Mvt.4)正是一部用以反讽大同世界理想的作品。尤其是在乐曲结束部分通过插入Adagio以唤起观众对新段落的关注。但新段落只持续短短一小句,又回到以前的旋律片段,但这个旋律片段以连续的两次突然休止造成并未结束的感觉。可见,音乐虽然回到主调,但却并未得到完美的终止。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海顿对于“大同世界”的态度和想法,似乎也是在反讽所谓“大同世界”是一个遥不可及、难以达到的梦想。 然而,贝多芬作为海顿的学生,二者对启蒙运动“大同世界”的看法却大相径庭。贝多芬是一位虔诚的“大同世界”信奉者。如在《“悲怆”奏鸣曲》(Mvt.3)第三乐章的回旋曲中,“反复”成为达到“大同世界”的一种严肃且神圣的手段。所有的“反复”必须要完整重复主题,并回到主调。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一个步骤、空间可以容许被嘲笑、玩弄。《“悲怆”奏鸣曲》呈示部以c小调为主调,在随后的发展部中出现了ьA大调与属关系调ьE大调,ьE大调在发展中以正格终止结束,但ьA大调在发展部中因一直未得到妥善的终止而成为一个问题。直至尾声才通过正格终止在ьA大调即将结束时回到c小调,主调终于得到解决。以上音乐手段反映的正是贝多芬对“大同世界”的期望。 可以说,从吴翊丞老师的分析中,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结构上看出巴洛克协奏曲与古典时期回旋曲在调性回归上的不同,并探讨这种不同是否受到启蒙主义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海顿与贝多芬虽同为古典时期的作曲家,却对“大同世界”产生不同看法,这进一步体现在他们的音乐当中。在吴翊丞老师看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法,学生能够更融会贯通曲式发展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并强化对贝多芬的回旋奏鸣曲架构设计的了解。 最后,吴翊丞老师带领着学生再度聆听了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并指出,贝多芬在尾声处的处理十分坚定,似乎是在以非常强烈的态度回应海顿:“你不能嘲讽我对启蒙运动的相信!” 在讲座即将结束时,吴翊丞老师与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互动问答。 指导教师:王娜娜 审 稿:杨晓琴 上 传:李 雪




 武侯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新都校区

地址:3522集团的新网站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临空校区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

 招生电话:028-85430270 / 85430022

  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028-85430277

  艺术考级咨询电话:028-85490737 13060008118
 

请关注微博       请关注微信

3522集团的新网站版权所有© 2013       ICP备05016678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