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2集团新网站(中国)有限公司


音乐学系
  
音乐学系
     News

四川音乐学院“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学术工作坊(三): “作为梦想家的贝多芬”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11/11 16:51:00   


2020年11月7日16:00,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周——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学术工作坊第三期在四川音乐学院琴房大楼303准时召开。本期学术工作坊由苏州大学音乐学院刘彦玲教授主讲,研讨主题为“作为梦想家的贝多芬”,研读文献为美国音乐史学家卡罗尔·伯格(Karol Berger)的一节内容:《乌托邦与忧郁之间:贝多芬与审美境界》(Between Utopia and Melancholy: Beethoven and the Aesthetic State), 出自专著《巴赫的循环,莫扎特的箭头》 2007年版,第293-352页。 本期学术工作坊主要围绕“贝多芬的两个世界(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这一问题展开,分别从音乐本体与文化语境两方面因素进行探讨,以此了解作曲家的音乐创作观念与审美旨趣。 工作坊伊始,刘教授首先谈到《巴赫的循环,莫扎特的箭头》一书中有关“时间性”问题的探究。作者伯格教授认为,自18世纪后期起,作曲家因受到现代后基督教的影响,在创作中开始融入目的性时间观念。如巴赫《马太受难曲》中,音乐仅表现为“适时的”,而在莫扎特歌剧《唐·乔瓦尼》中,音乐的基本主题取代了简单的事件铺叙,时间发展由曲线变为直线。 这种转变同样体现在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中,主要集中于其早期与晚期钢琴奏鸣曲(在中期钢琴奏鸣曲中并不常见)。刘教授随后以文献中所例举的贝多芬早期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in A Major, op. 2, no. 2)的末乐章回旋曲为例,具体分析了作曲家如何通过音乐表现“现实”与“想象”的两个本体世界。在这一乐章中,再现部出现一段如同梦境一般的短暂失神,调性持续游离,后伴随激烈的bVI级琶音回归,仿佛从想象世界猛然回神,强行被拉回现实世界,呈现出强烈的二元对立性。同样,在贝多芬《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末乐章等大量晚期钢琴奏鸣曲中,这种现实与想象世界的对比冲突也屡见不鲜。 随后,刘教授通过文献第二部分中的贝多芬个人自传、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与美学三方面文化语境入手分析其相关的音乐现象,由此诠释贝多芬的两个本体世界。其一,贝多芬曾在其个人书信中提及,自己自失聪后时常分心走神,开始脱离现实世界;其二,贝多芬一直以来深受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如康德哲学论强调统一性与人的主体性,现象界实为建立本体界观点),并将这种哲学观置入其音乐创作,尤其体现在他的晚期(听力完全丧失后的)作品中;其三,在面对两个世界的分裂问题上,一方是“想象世界”,以法国思想家卢梭为首,提倡回归原始社会,反对封建专制和各自为政的观点。德国作家席勒则对此抱有质疑态度,他虽然同样向往四海一家的大同世界,却同时理智地认为乌托邦理想难以实现,是代表现实的一方。 随即,刘教授以文献中所例举的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的末乐章为例,再次诠释贝多芬音乐中的两个对立世界。在该乐章的“欢乐颂”合唱中,贝多芬特别安排了两段稍柔板,音乐又一次进入“想象世界”,可以猜测作曲家与诗歌作者席勒一样,对乌托邦理想抱有怀疑态度。 工作坊最后,刘教授提出延伸问题:“欢乐颂”合唱中的两段稍柔板究竟代表“现实世界”还是“想象世界”?作曲家为何在此处加入两段稍柔板?在面对这两个世界时,“艺术”的功能是什么?在同学们的思考与探讨中,本期工作坊圆满结束。 指导教师:王娜娜 审 稿:杨晓琴 上 传:李 雪




 武侯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新都校区

地址:3522集团的新网站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临空校区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

 招生电话:028-85430270 / 85430022

  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028-85430277

  艺术考级咨询电话:028-85490737 13060008118
 

请关注微博       请关注微信

3522集团的新网站版权所有© 2013       ICP备05016678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