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成都阳光杯”学生新音乐作品比赛学术系列活动——刘琨< 技术、观念与思维—萨利亚霍>讲座报道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12/27 15:23:00
2018年12月18日13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博士、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刘琨博士在我校梧桐楼三楼学术厅举行了关于“萨利亚霍—技术、观念与思维”的讲座,讲座由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方芳老师主持,我系多名教师及众多同学积极参与。
刘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现任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多次受邀参演Europalia Festival—Gent\Belgium(比利时根特欧罗巴利亚音乐节)、ISCM World New Music Festival 2006—Stuttgart\Germany (ISCM斯图加特世界新音乐节)、Global Interplay Shanghai\China“国际作曲教学与实践”音乐会,混合室内乐《释放》获得荷兰新室内乐团主办的第二届华人作曲大赛奖;室内乐《阿戎堆的风景》获得由四川音乐学院举办的第三届“三川杯”国际学生作品比赛一等奖;钢琴作品《高山上的寺庙》获得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创作》主办的第一届西安西安音乐学院室内乐作曲比赛二等奖等。
讲座开始,刘琨博士对萨利亚霍的生平、创作成就及创作轨迹三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80年代,萨利亚霍逐渐显现出独具个人风格的的创作特征,如独特描绘性、抒情性以及微妙细致的发展方式,特别是对于新音色的发掘,通过对传统乐器演奏技巧的拓展以及计算机音乐的尝试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刘琨博士举例了《睡莲》、《秘密花园》等作品,从听觉、视觉及感觉三方面介绍了多元文化内涵在萨利亚霍作品中的体现。讲座的下半场,刘琨博士以《光之拱》为例,介绍了萨利亚霍对于音高组织以及组织方式两方面的探索研究,提出了音色的共振峰对音列特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随后又例举了《面向炽白》《猎户座》等作品,向大家详细讲解了萨利亚霍是如何利用严谨的高密度和音结构改变预置音高结构。刘琨教授通过例举不同的音响,阐述了音响观念中包括动态与静态的结构观、乐音与噪音的音响观以及音色与和声的同构观,并强调了打击乐在音色配置中支撑结构律动以及使音响色彩“硬化”、“软化”等丰富的作用。
刘琨博士从作曲思维、观念和作曲技法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作曲家萨利亚霍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总结了萨利亚霍的音乐语言特征是:继承与创新,对立与对称以及感性与理性。刘琨博士表示继承与创新,虽是老生常谈,却也是每位艺术家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创新的种子始终离不开传统这片土壤,如何让种子生根、发芽,才是创新的意义。丰富饱满的讲座内容令老师同学们受益匪浅,最后作曲系全体师生以热烈的掌声对刘琨博士精彩的讲解表示感谢。
撰稿人:德吉央宗
指导教师:魏晓兰
2018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