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晚,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专家团队共同创作的大型交响乐《巴蜀畅想》在城市音乐厅奏响。
《巴蜀畅想》围绕极具四川特色的自然人文符号“三星堆”、“九寨沟”与“大熊猫”展开,其六个乐章全方位呈现了巴蜀自然之美、历史文化之美和当代精神之美。经作曲系创作团队的倾力打造,在指挥姚春城教授与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的共同精彩演绎下,这场大气磅礴的交响盛宴,将藏羌彝走廊的歌舞、大熊猫的憨态可掬、九寨的风景人文、青城峨眉的天成灵秀一一展现在听众面前。
交响合唱《大地与天空》为此次音乐会拉开了篇章。该作品是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由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学院副院长左芝兰教授作词,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敖翔作曲,姚春城教授担任指挥,作曲系杨鹏钰、刘梦然两位老师担任合唱指挥带领四川音乐学院合唱团与千风合唱团共同演绎。作品通过四声部混声合唱与三管编制的交响乐队构成的交响合唱这一音乐体裁形式,歌颂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和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与科技工作者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和感人至深的奉献精神。
《巴蜀畅想》的第一章《遗迹》,由作曲系青年教师杨首株作曲。该乐章描绘了瑰丽奇诡而又神秘莫测的三星堆,以其鲜明的文化特性以及与中原文明高度的融合性,造就了三星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作曲家揉杂入四川本土音乐的一些特性音程音调,结合晚期浪漫派的音乐语言,抒发对发达的古蜀文明的由衷感慨和无限遐想。
《金声玉笛·纵目》为笛、琵琶与交响乐队而作,由作曲系教授杨晓忠作曲,民乐系副教授石磊演奏骨笛、玉笛,青年琵琶演奏家付丝雨演奏琵琶。作曲家从三星堆的历史话语与现实语境提升出“声概念”,选择玉笛、骨笛、琵琶和陶埙等几种具有古蜀文化隐喻意义的标志性音色乐器作为主奏乐器,其声音形态延伸至管弦乐队多维度的音响声场并弥漫开来。它们绽放的不同音色、不同演奏技艺融于乐队中,以期表达古老、神秘、灵动、多彩的交响世界。
一曲落下尾声后,由作曲系青年教师景琦作曲的《熊猫印象》泆然奏响,带给听众截然不同的听觉感受。在如今多元化的文化潮流当中,大熊猫给人们的印象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其憨态可掬的外表和举止。它的身上还被赋予了许多中国文化的特殊印记。在各个国家的影视游戏等文化作品当中,大熊猫的形象往往与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相互融合,从功夫、饮食文化到和谐内敛,追求平衡的儒家精神等等。作曲家通过这首作品描绘人们对大熊猫不同的“印象”,以及其身上所传承的文化印记。
交响音画《竹·迹》由作曲系副教授刘奇琦作曲。四川竹文化历经数千年,从巫山巴人的踏歌,到“有淇澳之艳音”的竹枝词,孕育出具有三峡文化区域特征的诗乐舞观念和美学思想。作品以代表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及精神象征的“竹”为载体,汲取四川竹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溯源三峡民歌之古朴情韵,用含思婉转、音节悠扬的音律,描绘了竹“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的高亮品格,展现出蜀地和谐致美的风景,蜀人山容海纳的胸怀。
《如山》为板胡与交响乐队而作,由作曲系副教授敖翔作曲,胡琴演奏家、民乐系教师张国亮演奏板胡。作品讲述了巴蜀大地茶马古道间的巍峨山岭上的故事。勇敢质朴的蜀人穿行于南方丝路的千里长途,留下了文明的足迹,他们以深沉如山的父爱鼓励自己的儿孙,一代代传承巴蜀的血脉。作曲家将四川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结合现代作曲技法与思路表达,讲述古老神秘的南方丝路上的动人传说。
交响音画《从雪山到大海》由作曲系教授郭元作曲,描绘了水之从水滴、细流、江河直至大海的生命历程。雪山的冰雪融化为水滴,汇聚成溪。溪水从密林、山岩上潺潺流出,随着地势腾越奔涌,激溅起无数细小的水珠,如烟似雾;几经跌宕后汇入湖泊,在湖面上激发出层层涟漪并向四周蔓延、扩散、交织、重叠,绘出一幅长天碧水,波光熠熠的美丽图画;然后水流经过隐藏于山体、密林之间的断层间隙汇聚成河流,涌入大江向东奔腾,最后融入大海的一片澄蓝之中。
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古蜀之国发展至今,衍盈富饶,山川灵秀,是一片孕育艺术的灵萃之地。为献礼二十大,打造艺术精品,勇攀艺术高峰,作曲系创作团队及指挥团队共同协作,打造了一幅宏伟的交响诗篇,领携听众游历了九寨、青城、峨眉等巴蜀山川胜地,呈现了一场难忘的听觉盛宴。
作曲系
2022.11.30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地址:3522集团的新网站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