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讲座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聚焦于当代专业音乐创作之音高组织发展逻辑轨迹的论述;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后调性音乐中的音高组织体系、技法及分析》一书的学术价值,并对各章进行了导读性的点评。
贾达群教授以“中心”与“核心”两个概念论述了音高关系的两次革命性突破。第一次革命性突破是音高关系从无序到有序,使中心音的地位得以确立。在调性音乐时代,中心乃专业音乐创作音高关系的核心概念。随着双调性、多调性、泛调性等以模糊、偏离、扩大的方式削减了既定调性中心的地位,使调性中心受到威胁,甚至不复存在时,一个新概念——“核心”便以更为宽泛且有力的姿态“强劲登场”,接替了以往“中心”的全部职能,音高组织的“中心”向着“核心”衍变,便是音高关系的第二次革命性突破。
贾达群教授认为后调性音乐的创作程序,除了沿着数理逻辑这个方向迅速拓展外,另一个就是其听觉追求从“乐音”不断向“声音”(乐音范围内的极端频响与非乐音)的扩展。他描述了“数理模型”在音乐领域的应用,这些应用使音乐创作具有了更深的学术价值,并且推动了音乐理论研究从作品的内涵解读转向更具学理性的探讨;在“音响色彩”方面,专业音乐创作逐渐摒弃了传统规则,追求新颖的音响,而前卫的音响又引发作曲家与听众之间的审美分歧,音乐创作逐渐分为智性抽象艺术与流行娱乐两极,凸显了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多元挑战。该挑战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仅与音乐有关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牵涉到哲学、美学、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大挑战。
同时,作曲家自身也面临规则逻辑和自由创造间的矛盾冲突与抉择。一方面,在音乐创作中,随着技法的精深、程序的繁复以及逻辑的缜密,而不断地加深了作品理性的控制;另一方面,在音乐的构思和创意中,随着对声音想象的无限扩张、对不同凡响的声响品质的刻意追求,以及对艺术形式样态更新的强烈愿望,促使人的自由精神不断对所有的理性规则和逻辑控制进行挑战,不断地撕开并冲破这些“形式枷锁”。
贾达群教授指出目前中国音乐理论学界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在一个漫长且内容丰富的时期去研究音乐观念、创作技法和结构逻辑的一般规律,并能厘清其发展变化的脉络以溯源历史、展望未来,逐步建立具有中国话语的后调性理论研究系统,同时将其融入国际化的后调性理论研究体系中。而《后调性音乐中的音高组织体系、技法及分析》一书便是对这一任务的高度践行。
贾达群教授在第二部分便指出该书的亮点,在于对部分中国作曲家后调性音乐创作中独特的音高组织技术,以及由此引发出独特的理论建树事实给予了高度关注;将中国后调性音乐音高组织的技术和理论之独特贡献,引介推广至国际音乐理论学界;将“中国原创理论”融入全球后调性音乐理论研究中,使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该书的研究框架和文理结构从纵向上照顾到了后调性音乐及其理论具有史学意义的发展顺序,从横向上囊括了后调性音高组织方法技术的多样性及其传承关联。同时,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实现了在总体上对后调性音乐音高组织领域里具有影响并做出贡献的主要流派、艺术风格、代表人物和技术特点及要领等,进行较为充分且细致地研究阐释。
接着贾达群教授根据章节安排顺序,对各章的音高组织进行了提纲挈领地总结,同时深刻地总结出各文章的内容提要,并点评了每篇文章的学术价值。
最后,贾达群教授指出《后调性音乐中的音高组织体系、技法及分析》一书将研究成果的撰写方式按照研究与教学并重的理念进行了预设,即每一个课题都按照理论研究,经典作品分析示范,以及本专题理论要点总结、分析实践建议、参考书目及习题等三个部分来进行,强调学术科研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让科研服务于教学之需。他希望通过这样的科研理念和成果展现,能够成为我国高等音乐院校科学研究的一种有效方式。
撰稿:喻小平 2022级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郭三刚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地址:3522集团的新网站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