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2集团新网站(中国)有限公司

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

  华乐研讨

News Information

中国琴学系列讲座综述之三 章华英教授 《晚清民国巴蜀古琴的历史与传承》

发布日期:2023/3/27 18:55:37     作者: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
浏览量

琴学讲座章华英.jpg



一、主讲人简介     

章华英,音乐学专业博士、博士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音乐学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中国琴会副会长。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优秀教师等。研究成果曾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等。主讲的课程《中国古代音乐史》入选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先后师从徐匡华、龚一、郑珉中等琴家学习古琴。著有《古琴》(浙江人民出版社)、《宋代古琴音乐研究》(中华书局)等。独立承担国家级、教育部、北京市的科研项目有《20世纪以来中国古琴音乐的传承与变迁》《隋唐五代古琴艺术研究》《元代古琴音乐研究》《古琴音乐打谱之理论与实证研究》《虞山琴派研究及文献史料汇编》等十余项。主持申报的《宋代琴学文献史料的整理、编纂与研究》入选首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

 

二、讲座综述

2021年12月23日(星期四)19:00,在腾讯会议里,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琴会副会长章华英博士为我们带来一场“晚清民国巴蜀古琴的历史与传承”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曾成伟教授主持,本次讲座是四川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古琴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琴学系列讲座”的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场。

当晚讲座十分火爆,但由于腾讯会议人数的限制,不到7点已经满员,很多人皆未能进入会议室聆听此次讲座。在此,我们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整理,以飨诸位。

章华英老师的讲座,采用大量的图片、表谱,很多珍贵的一手史料,通过对蜀地琴人、琴谱、琴史、琴事、琴社等多个方面,把晚清民国时期巴蜀古琴的历史与传承做了十分详实而清晰的阐述。由于讲座的内容十分丰富,以下为讲座的概要。

(一)蜀地古琴溯流探源

章老师说,本次讲座的“晚清民国”属于近现代音乐史的范畴,“巴蜀”则涉及区域音乐的研究。因此,她首先对巴和蜀的历史和地域概念进行了梳理。

她说,巴、蜀的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蜀,在甲骨文中上面的“四”是眼睛。蜀族是一个古老的部落,最早的首领名蚕丛,因此下面是虫。

战国时的秦国兼并了巴、蜀,秦朝,设立巴郡、蜀郡。西汉时期,巴、蜀二郡划入益州,是当时全国十三州之一。

三国时期,刘备称帝,史称蜀汉,建都成都。唐代,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西道。五代时,前蜀有王建(907-925年),后蜀有孟知祥(934-965年)。宋代置川峡路,当时叫川峡四路,分为益州(今成都)、夔州(今奉节)、利州(今广元)、梓州(三台),四川由此得名。而四川作为省份是从元代开始的,当时叫“四川行中书省”。晚清民国时期,巴蜀古琴的中心是在成都,其次是重庆。在成都府,主要是成都县(有叶氏及后来的喻氏、裴氏),华阳县(顾氏),新繁县(龙藏寺的僧人),灌县(现都江堰)的道士,什邡县(刘氏),等等,这些均与古琴有关。

再来看古琴的历史。蜀地琴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渊源。比如在四川资阳、绵阳等地的汉墓中,出土了不少陪葬的琴俑,司马相如卓文君的故事也是在四川。至唐代,蜀中琴风很盛,文献中大量文人听蜀地僧人、道士弹琴的记载,琴家赵耶利也有“吴声清婉,蜀声躁急”的评论,至于唐代四川雷氏家族的制琴更是享有盛誉。

宋代蜀中文人层出不穷,藏书丰富,人文炽盛。尤其是益州路和梓州路,教育十分发达。文人弹琴之风气很盛。如苏轼、文同等,都是蜀人。对此,我有论文《宋代蜀地琴人琴事述考》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考证,就不展开了。

因此,蜀地弹琴之风,从古至今,可谓绵延不息。

(二)晚清民国巴蜀地区的琴人与传谱

1、蜀地琴人分类

  晚清民国是巴蜀地区古琴发展是一个重要时期。很多琴友并不熟悉这段时期巴蜀地区的古琴发展,模糊的地方比较多。所以章老师通过查阅大量的史料,加之她自己的认识,对其 进行了梳理,她把蜀地琴人分为三类:

(1)入蜀的非蜀籍琴人:指部分在蜀地时间较长,在蜀地留下琴事、琴诗、琴文、琴谱。如唐彝铭是陕西人,曹稚云是浙江人,钱寿占是江苏人等。

(2)出蜀的蜀籍琴人:指生于蜀,长于蜀,但其后一生大多数时间,或在蜀,或宦游各地。如宋代眉山三苏、梓州文同、眉州陈慥、邛州魏了翁等。近代:华阳顾氏、蜀僧大休等。

(3)蜀籍琴人:近代如喻绍泽、裴铁侠等。

2、晚清民国巴蜀地区的古琴传谱

章老师讲到蜀地的古琴,它是一个双向的交流,一方面是外地的人进入四川,对蜀地的琴学产生影响。另外一方面是巴蜀琴人去外地,影响其他地区的古琴发展。

  这一时期的主要琴谱有:张孔山、唐彝铭《天闻阁琴谱》;曹稚云《稚云琴谱》;钱寿占《钱氏十操》;欧阳书唐《荻灰馆琴谱》;顾玉山《百瓶斋琴谱》;裴铁侠《沙堰琴编》

(三)《天闻阁琴谱》的琴曲渊源

章老师指出,《天闻阁琴谱》是蜀派最重要的一部琴谱,收录了140多首琴曲,对琴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做研究。

这部琴谱的编纂人是唐彝铭,协助他的是张孔山,资助刊刻的是叶介福。唐彝铭本是陕西人,光绪年间到四川做知县。但文献当中有两个唐彝铭,另外一个说他是浙江人,那个说法是不对的。

《天闻阁琴谱》虽然收录的琴曲很多,但章老师将其进行了梳理,指出它的琴曲的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1、抄自前代的琴谱:

多从《琴苑心传》《春草堂》《自远堂》《蓼怀堂》《德音堂》等,少量源自《大还阁》《二香》《松风阁》《治心斋》等谱。这些琴曲多为直接抄录,意义不大,但它占了《天闻阁》的主体。

2、改编及传谱曲:

(1)张孔山改编曲

(2)曹稚云改编曲

(3)唐彝铭改编曲

3、创作曲:

(1)张孔山创作曲

(2)唐彝铭创作曲

(3)王仲山创作曲

这部分,章老师用了很多张表格,来阐释《天闻阁琴谱》的琴曲来源。最后,她指出,《天闻阁琴谱》中有价值部分是改编、传谱的琴曲。如张孔山传谱的《高山》《流水》《孔子读易》《醉渔唱晚》等等。另外,《天闻阁琴谱》收录的琴曲版本很多,比如,《平沙落雁》收了6个版本:有正调的,有紧五弦的、紧二五七弦的,还有张孔山和唐彝铭传谱的。《渔歌》有3个版本,既有正调的,也有蕤宾调的。

(四)张孔山生平及其古琴传承

对于张孔山的问题,章老师讲了两个部分,一是他的生平,二是他的古琴传承。

1、张孔山生平

章老师指出,之前张孔山的生卒年及活动时间是根据《历代琴人传》(黄松涛口述)来写的,认为张孔山光绪年间到了湖北。许健老师的《琴史初编》,包括她自己的《古琴》都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最近她查到了一些新的史料。如《成都县志》称张孔山在同治九年六月就去世了。这个书的成书时间是在同治十二年,离张孔山卒年仅隔三年。她认为这个记载是比较可信的。

其次,是关于张孔山的籍贯和生平。目前最多的是张孔山是浙江人,依据是《天闻阁琴谱》张孔山跟浙江冯彤云学琴,由此推断张孔山是浙江人。现有的多数著述是这么认为的。但章老师依据《成都县志》,提到张孔山是成都人的说法。她说这或许是因为张孔山当时主要在成都生活,所以才有这个说法。然而,这个文献中提到,他晚年居住在成都康公庙,这一点是比较可信的。

第三,章老师依据民国《灌县志》,提出张孔山是重庆人。由于《灌县志》编纂人之一是叶大锵,是张孔山弟子叶介福的孙子,因此她个人比较偏向于这个说法。

当然,章老师提出,这只是她依据史料提出的个人观点。

2、张孔山古琴传承述考

关于张孔山古琴传承,章老师把它列成四个系统:一新都魏氏;二青城山道士;三华阳顾氏,四成都叶氏。

近代以后蜀派影响比较大的就是顾梅羹先生和喻绍泽先生。分别源自华阳顾氏和成都叶氏。这是和张孔山这一脉传承有序的嫡传。但顾氏这脉后来离开了四川。新都魏氏和青城山道士这一脉,后来就没有了。

(1)新都魏氏

  她说,提出这个传承是唐中六老师的《巴蜀琴艺考略》,但章老师据民国《新都县志》记载,对其进行了重新梳理,提出魏智儒就是魏慕虞,是同一人,是张孔山的弟子,魏宗钺和魏秉虔是同一人。由于魏秉虔参与了《新都县志》的修订,所以这个史料来源是比较可靠的。

(2)青城山道士

继张孔山之后,青城山善琴的道士有记载的有“天师洞”道士张伯龙(师从苏天培)、“天师洞”道士杨厚庵(师从杨紫东)和“长生宫”道士龚仰之。另外,在龙藏氏释含澈编纂的诗文集中,也有一些释含澈去青城山听张孔山之后的道士弹琴的记载。但她说并没有找到含澈和张孔山往来的记载。

(五)华阳顾氏琴学及其传承

顾氏家族古琴始于顾玉成之父顾庚山(擅画),顾玉成得蜀派张孔山亲传。顾玉山侄顾熙(字劲秋)、长子顾㑺(字哲卿)、次子顾荦(字卓群)、其后顾㑺之子顾梅羹,顾梅羹子顾泽长等皆能琴,对蜀、湘乃至东北地区的琴学传承有着深远影响。

1、顾玉成及其《百瓶斋琴谱》

(1)生平

顾玉成是现代著名川派琴家顾梅羹之祖父,祖籍四川华阳。顾玉成父亲顾庚山为成都名士,擅长书画,书学米芾,花卉宗宋元。顾庚山有三子,顾玉成为次子。

咸丰年间,时任湖南巡抚的骆秉章招幕僚,纳其入幕府,后顾玉成举家迁至湖南,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宦湘历程。顾玉成官名很好,他曾经在湖南安化、善化,兴宁、湘潭等地做知县。章老师在李鸿章的文集中,看到李鸿章曾有奏议,和顾玉成有关。顾玉成仕宦期间兴利除弊,守正不阿,深得官民拥戴。如安化百姓因建“瑞莲堂”,以志其德感,诗云:“岂弟君子,民之父母。”等等。

关于顾玉成的生平,她的主要依据是顾永祥提供的顾玉成的墓志铭。

(2)古琴

清咸丰年间,顾玉成居成都时,从张孔山亲授。同门有欧阳书唐、谭石门等人。

到长沙以后,跟彭祉卿的父亲彭家骥,有来往。

(3)顾玉成《百瓶斋琴谱》

《百瓶斋琴谱》成书于清咸丰六年,收录21个曲子,后来再增加《忆故人》, 22个曲子,到民国三年,其子顾卓群又增补常弹的《阳关三叠》《渔歌》二曲,如此,共计24曲。

此谱没有刊行,惜1938年冬,长沙全城大火,文物荡然,此谱原本也同罹劫灰。现存《百瓶斋琴谱》,是顾梅羹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从琴友中搜集原《百瓶斋》抄录琴谱,重新手书,于1960年成书。但与原《百瓶斋》相比,多少已有不同了。

2、顾㑺、顾荦兄弟

顾玉成子顾㑺、顾荦兄弟,皆师从父亲学琴。民国时期广结琴友,组织琴社,教授古琴,对山西、湖南的古琴有很大的影响。

一个是1911年,在长沙成立“南薰琴社”,这是近现代第一个古琴社团。

其次是1917年,在长沙成立“愔愔琴社”,是彭祉卿跟顾家兄弟发起的。顾玉成子顾㑺、顾荦兄弟,皆师从父亲学琴。民国时期广结琴友,组织琴社,教授古琴,对山西、湖南的古琴有很大的影响。一个是1911年,在长沙成立“南薰琴社”,这是近现代第一个古琴社团。其次是1917年,在长沙成立“愔愔琴社”,是彭祉卿跟顾家兄弟发起的。

第三是太原“元音琴社”。民国时期,阎锡山主政山西,欲振兴雅乐,顾卓群1919年入晋,1920年5月在太原“洗心社”大自省堂弹琴授琴,同年11月和招鉴芬、孙静尘等发起成立了“元音琴社”。成立后曾多次举办古琴雅集,有三次见于民国时期《来复报》的报道。

3、顾梅羹及其《琴学备要》

关于顾梅羹先生,章老师说大家比较熟悉。然而,顾先生在30年代后期至1949年的情况一直没有什么记载。章老师依据顾家后人提供的顾梅羹先生手书的《自传》对其重新做了整理。

(六)叶介福及其古琴传承

1、叶介福

叶介福曾师从张孔山学琴,从而使成都叶氏,成为张孔山古琴传承中的重要一脉。

(1)家世

叶介福祖上是从广东过去的。先世是在河南汴梁,先祖叶大经在宋代到福建做官,后来流寓到广东梅州,属于客家人。客家人是非常重视教育的。

章老师在这部分,接着对叶介福的父辈、祖辈、子侄的情况及琴事均进行了梳理。

这些史料,她说是找了叶氏家谱,因此也是比较可靠的。

(2)古琴

叶介福何时从张孔山学琴,目前因史料所缺,不得而知。但叶介福的琴艺对蜀中地区的影响的很大的。叶介福善于斫琴,曾制作了百余张古琴,流传蜀中。叶介福的交游也十分广泛,他和蜀中不少琴人均有来往。

  另外,曾经协助张孔山搜集、整理、校订琴曲、琴谱,并于光绪元年资助唐彝铭刊印《天闻阁琴谱》。 

2、 叶介福的古琴传承

  章老师认为它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叶氏家族内部的传承。通过其女叶婉贞将琴艺传至廖文甫。廖文甫又传给喻绍泽,喻绍泽再传至曾成伟。此外,廖文甫还将其琴传给叶伯和母亲廖氏,廖氏再传至近代著名音乐家叶伯和。

二是叶介福和蜀地僧人的交往。叶介福和龙藏氏著名诗僧释含澈有来往,并将琴艺传给龙藏氏僧释星槎,释星槎再传于释汉阶(月泉)等。由此而形成了晚清民国时期以龙藏寺为中心的琴僧群体。只可惜释汉阶去世的比较早。

但是这个僧人群体的传承,之前唐中六老师认为是传自张孔山。章老师认为他主要是传自叶介福。

(1)叶介福子女的琴事

叶介福有五子一女,都会弹琴。弹的最好的是四子叶祖轸和女儿叶婉贞。叶祖轸不仅会弹琴,也擅长书画,但是后来失踪了。裴铁侠的大雷琴原来就是叶介福的,后来由叶祖轸收藏。他失踪后,叶祖轸的儿子叶健吾为了凑集寻父的资金,把大雷琴转售给了裴铁侠。

(2)叶伯和

近代著名音乐家叶伯和,是叶介福的堂侄子、叶祖城孙子。叶伯和和父亲叶大封曾到日本留学。他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人。他的《诗歌集》序言提到:成都叶氏向来是得了琴学中蜀派正传的。族中有位号介福的老辈,从前造过一百张琴,刻过几部琴谱。族中能弹琴的很多,我从小熏染,也懂得一些琴谱。……后来风琴输入成都,也乱按得了几个调子,就立定了主意,要到外国去学音乐。

(3)喻绍泽

叶氏一脉中重要的传人是喻绍泽、喻绍唐兄弟。尤其是喻绍泽先生,在省公立外语专科学校英语系毕业后,民国年间担任中学英语教师。15岁时师从舅父廖文甫学习古琴,后成为现代最有影响的蜀派琴家。

喻先生在民国年间跟裴铁侠一起发起成立了“律和琴社”和“岷明琴社”(一说秀明琴社)。1956年被聘为川音的古琴老师,后来又组建锦江琴社,所以,喻绍泽先生对蜀地古琴的贡献很大。

(七)含恨为沧桑,人琴竟同亡——裴铁侠的悲情人生及其《沙堰琴编》述

说到裴铁侠,章老师说,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故事。她第一次听这个事情是在90年代初,裴先生的学生李璠老师亲口讲的。那是在1950年6月的深夜,裴铁侠和年轻的继室沈梦英,把家中珍藏的两张唐代雷氏琴击碎后,双双服安眠药,自杀了。下面引用的是章老师文章的第一段:

在百年家国巨变的历史洪流中,一人,一琴,轻如鸿毛,微若尘埃。无数的人间悲剧,皆如云烟一般,随风飘逝,默然沉寂,无人知晓。然而,裴铁侠,却选择用他珍爱的“双雷”琴,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文人的一种风骨和操守。这种精神,就犹如那逝去之琴声,久久地回荡于历史的空谷之中……

1、裴铁侠其人其琴

在这部分,章老师首先对裴铁侠的生平和经历进行了梳理。年轻时的裴铁侠是一个血气方刚的人, 20岁的时候曾东渡日本留学,学习政法,和吴玉章住在一个房间。吴玉章是近代非常著名的教育家,当时是四川留日学生中的积极分子,这对裴铁侠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他加入同盟会的时间,应该是在1905年左右。

1907年,因家中长辈去世,回国守丧一年。1908年再度赴日,1912年毕业回国。之后一直在四川从政。在去北京述职的时候,跟杨宗稷有过来往。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政坛权争,跌宕起伏。又值袁世凯窃国,意在复辟帝制,实现其洪宪大梦。各地军阀混战,烽烟四起,乱象丛生。裴铁侠深感国事维艰,失望之余,遂退出政界,隐居于成都同仁路的“双楠堂”。

其间可谓往来无白丁。他和吴虞有较多来往。吴虞是被胡适称为 “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是“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在吴虞日记中,有不少和裴铁侠一起饮酒、赏花、弹琴的记载。另外,近代非常著名的哲学家唐君毅,民国年间曾在四川教书,也和裴铁侠有过来往,听过他弹琴。

大概是1935年,近代枭雄刘湘,任四川省主席。他和裴铁侠有旧交。裴铁侠应邀当了四川的第七区观察员,但只为官一年,就辞了。

第二次短暂的从政以后,又值抗战爆发,裴铁侠隐居到了成都西郊的沙堰山庄。在古琴方面主要是:弹琴、斫琴、编纂《沙堰琴编》《沙堰琴余》、组织琴社:律和琴社、岷(秀)明琴社等

在他隐居沙堰期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劳伦斯·毕铿,经高罗佩介绍,来成都拜访过裴先生,还用小雷弹了一曲《普庵咒》。毕铿很希望留在裴家拜他为师。

比较令人痛心的是,最终,裴先生选择了以身殉琴,人琴俱亡……

2、“引凤”琴和“双雷”琴考辨

近代学者曾缄民国年间是川大教授,跟裴铁侠有过很多来往的。他在裴铁侠和夫人去世后,写了很长的一首《双雷引》诗。这首诗看了也是让人挺感慨的,裴铁侠殉琴,他的小夫人是殉郎:郎殉瑶琴妾殉郎,人琴一夕竟同亡。流水落花归去也,人间天上两茫茫……

那么,双雷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古琴?有很多讹传,传说小雷是他的小夫人沈梦英的陪嫁品,也有说陪嫁的是百衲琴“引凤”。

(1)引凤琴

“引凤”琴的确是沈梦英父亲的琴,但不是她的陪嫁。

裴铁侠娶过三房夫人:1903年他去日本前娶了第一任夫人是吴氏,1924年去世了。1925年娶了第二个夫人雷氏,1939年去世了。第三个夫人沈梦英,是在1943年成婚的。

沈梦英是篆刻名家沈靖卿之女。裴铁侠得此琴是在庚辰年(1940),其时,裴铁侠与沈梦英尚未成婚,沈靖卿也还健在,因此,“引凤”不可能是她的陪嫁了。

沈靖卿是杭州人,很早就到了成都。他跟吴虞也有很多来往的。“引凤”琴,它是一片一片拼起来的,在图片上还能看得清楚。目前在四川省博物馆,是1952年裴氏四子捐赠的。旧说是五代时期的,但经郑珉中先生鉴定,是明琴。

(2)“双雷”琴

很遗憾,双雷琴今天已经没有了。章老师依据史料,用表格形式对“双雷琴”作了描述

裴铁侠的藏琴是非常丰富的,有20多张琴,今天在四川省博物馆还有几张,都是他的四子裴元翰,在1952年的时候捐献的。如“竹寒沙碧”琴,郑珉中先生鉴定是宋琴。

《沙堰琴编》保存在中央音乐学院查阜西特藏室。封面“沙堰琴编”四个字是沈梦英题的。查阜西先生对《沙堰琴编》评价并不高,认为“书无新意,仅写十三曲”,“该书亦不具深切琴论,仅末册《琴余》,有琴律等五项,亦均不切问题或老生常谈之语。”

但是,章老师认为它不仅是一部琴谱,更是一部充满诗意的弹琴笔记。《沙堰琴编》收录琴曲虽然不多,但每一曲皆为裴氏习弹之作,每一段均写有详细的标记和心得,十分难得。

裴铁侠所弹的曲目,象《秋鸿》《胡笳》《八极游》《禹会涂山》《佩兰》《水仙》 等,都未被收录。而所收的13曲,是裴氏挑选之后认为比较有代表性且又比较有弹奏心得的琴曲。

再来看具体的琴曲。裴氏在每首琴曲皆谱前有序,曲后有跋,每段均有按语,且段中对指法、弹奏要点、音乐处理、琴曲意境、个人理解等,均有非常详细的阐释。

(3)裴铁侠的古琴审美思想

裴铁侠的古琴审美思想,集中体现于他所编撰的《琴余》之中。这是裴氏在沙堰隐居期间,查阅古代琴谱和历代史志著述,积蓄简编,抄录或撰著的一些琴论要点。

《琴余》由“琴律”“琴音”“琴腔”“琴品”“琴辨”五个部分组成,章老师分别对其进行了分析。她认为,《琴余》虽然没有深刻和具有创新性的见解,但从中我们可以感知处于一个变革时代,又接受过西式教育的中国文人对于古琴的态度和见解。

"20世纪40年代,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动荡时代。然而,在成都郊外的沙堰,一个老人,依旧在昏暗的灯光下,每日思考和书写着他关于古琴的点滴。外面的世界,战火纷飞,但在这所郊外的宅子里,琴声依旧。一切,是如此的宁静和安详……

裴铁侠留过学,但他却是一个典型的旧式文人;他从过政,但乱象丛生的民国政坛,却让他无所适从;他为了收藏古琴,竭尽所有,但最后却选择了人琴俱亡……他或许是传统意义上琴坛的最后一个文人;《沙堰琴编》虽不尽完美,却也许是传统意义的最后一部琴谱。在一个全新时代的钟声敲响之际,他却选择了走向永远的沉寂。也许,他本可以为我们留下更多;也许,他的人生,本可以有更完美的句号。然而,斯人已逝,双雷不复,沙堰的琴声已成绝响,他留给我们的,是永远的痛惜和哀伤……"

此外,在成都还有很多琴人,像龙琴舫、侯作吾等等。限于时间,就不一一展开讲了。以前成都有龙琴舫是“霸派”,喻绍泽是“王派”这样一个说法,可见当时他们二人在成都琴坛的地位和影响了。

(八)民国时期巴蜀地区的古琴社团

这部分,章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成都“律和琴社”、“岷明琴社”和重庆“天风琴社”三个社团的琴事活动。

1、成都“律和琴社”

“律和琴社”成立于1937年,发起人裴铁侠,每月一次雅集。地点主要是在成都裴铁侠的“双楠堂”和“沙堰山庄”、喻绍泽的喻家花园。喻绍泽、喻绍唐是琴社活动主要成员。

2.成都“岷明琴社”

“岷明琴社”(也称秀明琴社),成立于1947年,活动地点主要是沙堰山庄和喻家花园。

3、重庆“天风琴社”

1945年2月25日,徐元白、程午嘉、杨大钧、陈树三、梁在平、杨少五、张梦虚在重庆成立“天风琴社”,徐元白是社长。活动场地经费得于重庆商贾杨廷五、杨少五父子。

关于天风琴社,章老师用C·D·巴克曼回忆录中有关天风琴社的史料。巴克曼曾经和高罗佩一起在重庆做过外交官,参加过天风琴社的活动。

(九)近代以来巴蜀古琴传承系表

最后,章老师对近代以来巴蜀古琴传承,用表格形式作了讲解。她说,蜀地古琴的历史十分久远。但晚清后的蜀派,主要是从张孔山开始的。当然,今晚讲的不仅是蜀派,是蜀地的古琴,象裴铁侠就不是蜀派。蜀派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也是一个传承有序的古琴流派。巴蜀地区的古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这个传承表上,可以看到的是张孔山古琴是源自浙江。唐彝铭的老师曹稚云也是浙江人。可见江浙琴学对近代蜀派的影响。但在这个传承中,顾玉山一脉,后来传到了湖南、山西和沈阳,对其他地区的古琴传承,也有很大影响。此外,蜀僧大休到了杭州、苏州,影响了近代以后浙江、江苏的古琴。因此,古琴的流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互相学习、交融互渗的过程。

另外一个问题,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关于川派、蜀派、泛川派的问题。章老师认为川派和蜀派,是同一个概念。查阜西先生认为晚清以前称蜀派,晚清以后叫川派,章老师不这么认为。她说二者是同一个概念,但以前称蜀派其实更多。一直到民国时期《今虞琴刊》,琴人填表格填的“蜀派”,没人填“川派”。但今天,因为四川地区的古琴,叫“川派”反而更多一些。但两者是一回事,没有必要纠结于叫什么了。

关于泛川派的问题,她说这个是查阜西先生提出来的。主要是指川派超越地域和时空的一种传承。但章老师认为近现代的古琴流派,事实上都存在超越地域、时空的问题。梅庵派传到了台湾和安徽,广陵琴派对北京的黄勉之、广东岭南、山东诸城都有很大的影响,那是不是都要“泛”呢?

因此,她认为,流派的地域色彩其实在逐渐淡化。但尽管如此,蜀派是一个客观存在,且传承有序的古琴流派。


文案:董雯雯





 武侯校区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新都校区

地址:3522集团的新网站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临空校区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

 招生电话:028-85430270 / 85430022

  研究生招生咨询电话:028-85430277

  艺术考级咨询电话:028-85490737 13060008118
 

请关注微博       请关注微信

3522集团的新网站版权所有© 2013       ICP备05016678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