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后在行动——听“陈香莹四川汉族民歌专场音乐会”有感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1/11/14 16:20:00
2011年10月26日晚7点30分,“陈香莹四川汉族民歌专场音乐会”在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整场音乐会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大多是传统山歌、小调等,下半场主要是革命民歌以及新民歌。音乐会由宜宾老一辈歌手郭孝荣清唱开场,里面有两句歌词让人记忆犹新——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可以让我们对山歌的来源和功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音乐会的上半场由男声小合唱开始,其中《螃蟹歌》属于诙谐歌,由男声合唱与郭孝荣一问一答的形式,曲调活泼欢快,歌词风趣幽默,再配上滑稽的表演,将歌词表现得惟妙惟肖。音乐会最别出心裁的是安排了3首童声合唱,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们演唱了《数蛤蟆》、《数乖乖》、《小小马二郎》,清脆的歌声,童真的歌词,让大家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时期。下半部分演唱了《黄杨扁担》、《大河涨水浪沙洲》、《盼红军》、《太阳出来喜洋洋》等歌曲。在笔者看来,这场音乐会有如下特点:
首先,这场音乐会“川味十足”。音乐会在节目的编排上,尽可能地使用四川的汉族民歌,除了个别新时期创作的歌曲,所有歌手演唱时使用的均为四川方言,给人以亲切之感,更拉近了歌手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感受到浓浓的乡情乡韵乡音。而特邀嘉宾——宜宾的民歌手郭孝荣的出现更是让观众大饱耳福,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歌手也许看起来会给人一种与音乐厅格格不入的感觉,但是却比某些专业歌手更能打动观众的心,因为他们的生活已经与歌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生活即歌唱,唱歌即生活。
其次,音乐会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形式上,整场音乐会分为男声、女声、童声,有合唱、独唱、对唱、领唱等几种形式,这些打破顺序交织在一起的编排,不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在内容上,此次音乐会演唱了《槐花几时开》、《望郎》等表现乡间爱情生活的,《摘菜调》、《晾衣裳》等表现人民日常生活的歌曲,还有表现儿童生活的、革命历史岁月的和建国以后人民新生活的歌曲,总的来说,整场演唱会让人目不暇接。
最后,八零后在行动。此次音乐会的演唱者,除了特邀嘉宾,其余多为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大家自发地站出来开这样一场音乐会,目的在于彰显四川汉族民歌的艺术生命力,想让更多地年轻人来关注四川自己的民歌、传统音乐,传承、发扬四川本土音乐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却日益匮乏。“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这似乎是那场东西方思想碰撞留给国人的后遗症,看不起自己的文化,听到国粹就摇脑袋,追求国外奢侈品,并且愈演愈烈。好在,现在我们正在慢慢积累自己“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努力地保护它们,而它们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一个热点议题,如何能更好地保护它们,使之能连续不断地以最好的状态传承下去?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专家学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许以前,八零后是被大家诟病的一代,但是现在,八零后正以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八零后在行动。
但是,音乐会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是歌手演唱时表演的舞蹈动作,比如有些歌曲或许不加舞蹈,只唱,效果也许会更好;二是在服装搭配上,太“红”总是会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总之,瑕不掩瑜,笔者觉得它最大的特色是向大家展示八零后的精神面貌,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喜爱四川的本土民歌。不管您是不是八零后,欢迎加入其中,一起来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指导教师:甘绍成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