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系高畅教授等十位老师参加“第三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5/11/12 16:08:00
由中国音协音乐分析学学会主办、武汉音乐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0月30日—11月3日在武汉音乐学院隆重举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音乐分析学学会会长叶小钢教授,音乐分析学学会副会长贾达群教授、彭志敏教授、姚恒璐教授、高佳佳教授以及谢功成、高为杰、郑英烈、赵晓生、王安国等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齐聚本次大会。本届会议还特别邀请到了美国著名理论家、曾任美国音乐理论协会主席、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杰出教授约瑟夫﹒斯特劳斯先生作了四场专题学术讲座。来自全国各地60余个院校、媒体、研究机构近30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以“方法与课程”为主题,通过“专家学者论文宣讲、课程展示与教学研讨、硕博论文宣读、中外专家讲座、学生论文评奖”等环节悉数展开。
我系作曲理论教研室副主任高畅教授和扈滨副教授、陈国威副教授、魏晓兰副教授以及吴志闹、黄珩、刘媛媛、吴晓晓、李遵钢、彭瑶琴老师等参加了本届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另外,我系参会的还有多名研究生。
在课程展示与教学研讨环节,高畅教授在大会主会场首先介绍了我院针对作曲与作曲理论专业研究生开设的、在全国尚属于领先地位的“后调性理论基础”课程的详细情况,接着以其中一讲的授课内容《理论和分析中的“上下文关联倒影”》向大会作了详细的讲解和展示。扈滨副教授展示了《<雪上足迹>三部曲式框架中的固定动机和声变奏》,其精心设计的PPT演示为现场的师生带来了生动的课程体验。
在专家学者论文宣讲环节,高畅教授宣讲了论文《后调性音乐分析中三大理论的应用比较及一些思考——以勋伯格作品19之6的分析为例》,该文以申克分析理论、音级集合理论和转换理论对勋伯格作品19之6的分析为例,对这三大理论应用于后调性音乐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一些将其进行有机结合的设想;陈国威副教授宣讲了论文《天籁之声 余音袅绕——混声合唱<吉祥阳光>核心素材贯穿与复调技术运用》,该文从多角度的理论解读了作品,并对其美学意义作了独到的见解;黄珩老师宣讲了论文《“转换理论”的集合分析初探——以达拉皮科拉〈安娜莉贝拉的音乐札记〉No.5为例》,该文从转换理论的新视角对该作品中的集合关系及其在作品结构中的统一性方面进行了阐述。另外,我系研究生刘姝在硕博论文宣读环节宣读了论文《陈怡管弦乐作品<敦煌幻想曲>的结构形态分析
》。
我系通过参加本次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一方面向全国音乐分析学界同行充分展示了我系教师在音乐理论和音乐分析领域的最新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还学习和吸收了国内外的一些新的音乐分析方法和新的音乐分析动态。本届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也取得了一些共识,正如中国音协音乐分析学学会副会长、武汉音乐学院前院长彭志敏教授总结所言:“中国音乐分析应思考如何实现国际化和本土化。具体分析目标应更多更细致地关注作曲家本身写了什么,也不能只停留在作曲家本身写了什么,应把深刻的理解作品变为深切的理解作品,贴合实际作品。中国的音乐分析学永远在路上”。
陈国威、彭瑶琴撰稿
20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