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成都“阳光杯”学生新音乐作品比赛暨学术系列活动:2015杰克•波蒂音乐年会——新西兰国家钢琴三重奏专场音乐会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15/12/14 10:55:00
2015年12月10日晚19:30,由新西兰驻成都总领事馆、四川省文联及四川音乐学院主办,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四川音乐学院作曲技术研究中心及国际当代音乐协会(ISCM)成都分会承办,四川音乐学院琴馆中心、新西兰亚洲艺术基金会及成都心语文化传播公司协办的“2015中国•成都‘阳光杯’学生新音乐作品比赛暨学术系列活动”之“2015杰克•波蒂音乐年会——新西兰国家钢琴三重奏专场音乐会”在四川音乐学院聂耳音乐厅成功上演。
在音乐会正式开始之前,新西兰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孔思达先生简要介绍了杰克•波蒂的生平、艺术成就以及对中新两国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杰克•波蒂(Jack Body, 1944—2015)是新西兰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他的作品体裁广泛,数量众多,音乐活动更是遍及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无论是在他的音乐还是教学过程当中,他都是一个“跨越多元文化”的专家学者。担任本场音乐会演奏的“新西兰国家三重奏团”在新西兰被誉为“国宝”,由小提琴家科马克(Cormack)、大提琴家布朗(Brown)和钢琴家沃特金丝(Watkins)组成。三位音乐家之间的合作熟练默契,艺术表现力恰到好处且平易近人。
本场音乐会的第一部作品为《腚》(《Pain in the Arse》)。作曲家在构思这部作品时,将其视为他之前创作的一部作品《腹火》的衍生。或许这部作品会最终集结成一整套的“跟身体部位”有关的音乐。第二部作品《雨林II》(《Rainforest II》)是对希姆哈•阿洛姆所录制的两个不同的俾格米族群(阿卡人和巴本泽勒人)的音乐所进行的抄录和重新演绎。第三部作品《夜曲—为扩音的大提琴和钢琴而作》(Nocturn for cello and piano, both amplified)是一个通向休眠的旅程。其中的钢琴具有一种对称的律动,这种左右摇摆的运动自然让人感到舒意畅然,但同时又带有几丝焦虑的佐味。第四部作品为《向布鲁斯致敬:玛丽•露的梦和约翰•李的拨奏》(Tribute to the blues: Mary lou’s Dreams and John Lee’s Pluck》。本作品最初乃为四件乐器而作的三乐章版本,是由怀卡尼室内音乐协会旗下的阿米西重奏组委约而作,并获得了“创意新西兰”机构的赞助。2008年,作曲家为新西兰三重奏团的印尼巡演之行重新改编了《玛丽.露的梦想和约翰•李的拨奏》(钢琴三重奏)。
音乐会下半场首先演奏了高平于2009年创作的《速写四题》(Four Sketches)。作曲家、钢琴家高平与杰克•波蒂为“忘年交”,因此音乐会这样的安排具有特别的意义。该作品有四个短小而紧凑的乐章,每个乐章的情绪和取材也是相应的单一集中,有点像那些捕捉住记忆刹那的快照。
下半场接着演奏的是杰克•波蒂的另外三部作品。《风弦琴——为独奏小提琴而作》(《Aeolian Harp for solo violin》)创作于1999年,该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风弦琴。该乐器据说是古希腊人第一次“发现”了它的存在,风弦琴并不是由人的手来进行控制的,而是通过风本身来发出声音。弦通过震动可以发出一系列的声音,创造出一种难以描绘的奇异的音响效果。《腹火》(《Fire in the Belly》)受新西兰国家钢琴三重奏团2006年委约而创作。腹火就是一种推动着我们行事待物的能量,并且让我们做事风行雷厉,富有一种必行之感。《我所居住的街区》(《The Street Where I Live》)则是作曲家运用自己的人声与钢琴上演奏的某种“音乐类比”之间形成的对位的关系。
通过本场音乐会,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新西兰本土作曲家的音乐魅力,而演奏家们高超而精致的演奏则更是让我们赞叹不已。
撰稿:张家棋
摄影:胡维亚
审稿:高 畅
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