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3日下午14:30,四川音乐学院主办,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承办的2023年成都当代音乐周,论文征集评选•复评入围宣讲会第二场,在四川音乐学院教学楼201智慧教室由四川音乐学院扈滨教授主持,成功召开。本场共展演宣讲了8篇论文,从中国古典艺术美学到西方后调性理论,从意象表达到逻辑思维,每位学者用他们的博闻强识、独见之明,为当代音乐的创作与分析提供了新角度注入了新血液,内容洋洋大观、精彩纷呈。扈滨教授表示非常荣幸能与各位学者参与这一学术盛会,分享学术成果,宣讲会第二场正式拉开序幕。
第一篇宣讲的论文,是来自武汉音乐学院王卓的《山水逶迤•阴阳轮回--梁雷管弦乐作品<千山万水>“笔墨”文化研究》,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一、音级流转中的阴阳之变。作者在文章中指出:“知白守黑”“虚实相生”巧妙实现了对立音高材料的相互转换,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哲学观念高度契合。二、山水布局中的多重结构思维。作品中引入了“不齐之齐”的章法布局,这种灵活的布局形式,同时结合对西方传统曲式原则与中国民间音乐曲式特征的思考,在不同结构比例中形成多种结构元素间的不同步对位关系。三、文化“笔墨”中的意象表达。中国传统山水画具有强烈的生命力,作曲家借此以“声景”视角,为作品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表达意义。文章还从音级的生长式移转、相对性移转讲解音高材料如何相互转换,向大家展示《千山万水》中音高旋律的阴阳太极之美;从“大曲”以及“黄金分割”展示作品的曲式结构比例设计之精妙;作品将“积墨法”运用至声部中,诠释了如何用声音之笔描绘音响画卷。
第二篇宣讲的论文,是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吴京津的《周文中<花月正春风>中的“格律”之音》,吴京津从艺术相通性角度出发,探寻音乐与诗词、书法、山水画等艺术形式,在相似审美原则上进行关联性研究。其文章旨在研究探索文学与音乐的相通性,从诗词格律模式与规律的角度出发剖析作品,探寻诗词意蕴与周文中音乐表现之间的相关特质。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文学中的意蕴与作品音乐特征的关联性进行解读及研究:一、行音成“韵”。作曲家借鉴诗词中的韵,进行“押韵”处理,使音乐作品达到与古诗词同样富于节奏感的统一与和谐。二,“平仄”成句。作品的整体音响是从二度作为核心音程出发,以该音程及其变化形式构成若干音型,主要有两大类:波浪状和风声状。三、“对仗”成文。对仗基于音响组织,并放置于与诗词对句相对应的局部音响结构范畴,构成声音的多样性且协调统一。从宏观来看,乐曲整体结构布局极为对称,从内部结构安排来看,亦有独特布局。
第三篇宣讲的论文,来自内蒙古民族大学刘畅的《多维结构、简练音高、造型织体、流动音色的有机结合--李滨扬管弦乐作品<萌动色彩>的音乐创作路径分析》,文章从四个部分对李滨扬管弦乐作品《萌动色彩》的音乐创作路径进行分析:一、多维结构。体现在作品运用“渐变式”布局、“黄金分割”原则及“呼应性”设计上。二、简练音高。由大小二度音程作为音高材料,体现在音组、和声及音响上并构成全曲。三、造型织体。体现在线条的造型轮廓以及单线条、多线条、带状式线条的设计。四、流动音色。体现在夸张的音响对比以及“流动而多变”的音色处理,具有多变性。结语部分作者谈到:这部作品是以乐队整体音色音响为主导的,现代音乐创作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特征相结合,将具体的音组转化为意象的主题,不仅展示出音响运动的“墨彩交融”,还从中得出对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追求,以及简单豁达、洒脱的生活观和人生观。
星海音乐学院黎德丰的《频谱视域下的声音塑造--以近藤让电子音乐作品<东京湾>为例》是本场的第四篇宣讲论文,文章以频谱视域中素材的选择与组合、音响形态与其组织方式,频谱视域在音乐构建中的影响和作用及频谱形态学为研究视角,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音响结构中的逻辑思维。作者分别从线性概念、音色分布、音响要素分类、层次形态变化及层次间关系的角度来阐述论点。二、声音素材在频域和时域中的有机分布。作者主要分析了声学效应在《东京湾》中的运用以及作品中音色的分类方式。三、音响设计中不同维度的动态塑造。作品中声音的运动过程体现了音响空间的变化。四、多视角下的审美特征。作者从传统音响概念、频谱视域以及艺术创作成品视域下的三个审美角度进行分析。在最后作者提出几点展望:需要泛用性进一步提升的分析工具;对作品“声音”部分进行分析并形成方法以用于创作;思考如今对于听觉样式的不同审听标准等。
第五篇宣讲的论文,是来自四川音乐学院陈玲俐的《贾国平民乐作品的音响思维探析--从音响思维在中国的根源与传统谈起》,宣讲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一、音响思维在中国的根源与传统。作者谈到,中国音乐的思维本质是音响思维,我国传统艺术注重内涵。二、“新变”思想的探索与实践:单件乐器与同组乐器叠加的音响思维。三、“不同而和”的探索与实践:异组乐器叠加的音响思维。四、中国语境下的“天音”:打击乐器的运用。中国人在数千年间形成的文化体验与养成的听觉习惯中,打击乐是鲜活的,是依附响器又超脱响器之声响的精神性象征,是最具特色的一种表现方式。五、“中正”观念与意象生成。中国美学的意境、境界等范畴是研究民乐作品无法回避的问题,我国的民族乐器及其音响与这组概念密切相关。作者在文章最后分享了几点个人感悟:民乐在创作上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探索仍在继续,在21世纪的今天,基于音响思维的民乐作品在我国音乐历史发展长河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创造力量,这些音响无疑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第六篇宣讲的论文,是来自约克大学徐瑞柯的《新里曼理论中复合转换及循环链的算法》。文章在新里曼理论关于三和弦转换的六种转换模式 (P、L、R、P'、 L'、R')的基础上,将单一的转换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从而引申出复合转换及循环链的概念,在解读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部分数学概念对复合转换及循环链进行说明,试图通过算法简化转换运算的过程。作者将算法延伸到三音集合的范畴,并提出了一些猜想与假设。文章内容分为两部分:一、复合转换。复合转换的算法,是为简化新里曼理论中复合转换运算的过程,将参数代入公式后可以快速获得结果,结合理论:交换律与结合律。二、循环链,为简化新里曼理论中循环链运算过程,将参数代入公式后可以快速获得结果,结合理论:交换律与结合律及等差数列。在最后作者提出关注点要放在理论体系本身存在的客观规律上,并提出展望:业内共同拓展、发现新里曼理论中的客观规律,并加强其实践性。
第七篇宣讲的论文,是来自南京艺术学院俞卫娜的《关于“点”的支声》,文章以高为杰的四部作品及西村郎的作品《Kecak》为例,对“点”的支声进行阐述:在高为杰的作品中,不仅有基本支声类型的运用,还有支声性的综合织体的运用,作曲家亦将支声与他偏爱的、独创的技法紧密结合,形成独具其个人特色的装饰性支声、数控支声、同步倒影式支声等织体形态。在西村朗的作品中,支声技法可以在旋律、节奏、音程等音乐元素上产生微妙变化,如:“旋律”的支声 、“群”的支声、“点”的支声等。作者谈到,从高为杰的四部作品来看,作曲家对“点”的支声的创作经历了“复杂-简单”的变奏过程,已衍化成“点-线”的支声与控制支声织体。从《Kecak》看,“点”的支声以节奏的形式扩大了其概念,“点”不仅是点,已然构成了线、面的形态,发挥了某一元素的无限可能。最后作者提出,既然“点”可以作为创作中的重要元素,亦可探讨“点”的支声与歇尔西、秦文琛支音技法间是否有联系。
最后一篇宣讲的论文,是来自南京艺术学院张晨明的《音级集合空间极简声部进行与集合基本型不变性》,文章拆解分为三部分:一、音级集合空间。二、极简声部进行。三、集合基本不变性。作者后又提出了几个存在的问题:一、新里曼对于超出三音和声结构的模糊性解读;二、三和弦结构的二元分类产生了违反直觉的等价关系问题;三、新里曼理论对于和声进程的标签,多对一现象与组合中的交换等问题。作者认为,综合来看这些问题是由于新里曼理论和声上的二元性结构,以及变换标签系统是以操作特点为分类所产生的,这样的特点也有利处,比如二元性结构的分类更加细化,以区分对称的和声结构和以操作特点为分类的标签系统在具体分析中,可由分析者更主观的去选择标签组合,同时,新里曼的极简声部进行思维仍是对和声体系进行研究的极具价值的研究出发点。
随着最后一位宣讲人的分享完毕,2023年成都当代音乐周论文征集评选•复评入围宣讲会第二场也进入了尾声,主持人扈滨教授向所有参与宣讲的学者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参会的所有人在今天的交流学习中深感不虚此行、获益匪浅,至此,论文征集评选•复评入围宣讲会第二场圆满结束。
撰稿人:张薷珊
审订:刘鹏
地址:成都市新生路6号
邮编:610021
电话:028-85430202
传真:028-85430722
地址:3522集团的新网站
邮编:610500
电话:028-89390026
地址:资阳市雁江区资州大道777号
电话:028-83436048